为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助力广西融水在推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拓展新平台、探索新渠道、展现新作为、取得新成效,6月24日-7月1日,教育实验学院/未来技术学院“融水苗乡振兴行”实践队由学院团委书记王蓉带队,在学校派驻融水挂职干部、融水县委常委袁源,融水县中坪村第一书记王鹏以及融水县共青团等支持下,前往广西融水开展多维创新的“三下乡”社会实践。
红色实践,基因赓续照初心
“传承好红色基因,汇聚复兴伟力”。实践队在红色遗址中触摸历史脉搏,感悟革命精神汲取振兴奋进力量。
参观鲤鱼岩抗战纪念馆时,92岁老党员曹议,胸带党徽,用颤抖却有力的柳州话,为队员们重现曾经的五次战斗实况。队员们体会到民族危亡时刻民众的巨大能量,认识到团结与智慧的力量。


探访退伍军人杨少林,杨老先生家里墙上“光荣之家”牌匾与自制党史、军史栏交相辉映,彰显着军人“退伍不褪色”的精神底色。他以亲历者视角讲述融水在党的领导下的变迁,还邀队员品尝糯米饭与油茶等当地特色美食。



踏入广西首座兵工厂——老君洞兵工厂,队员们了解到,这里在抗战时期隐匿山中生产武器支援前线,在三线建设时化身“人才摇篮”输送技术力量。先辈们“藏于山而卫家国”的坚韧,坚定了队员们为国铸剑的信念。

在中共融县支部纪念亭,这份红色血脉始于1937年,中共融县支部作为柳北地区第一个党支部,众多革命先驱从这里走出,用热血诠释革命情怀。队员们感悟融水革命精神,体会到红色教育在民族复兴中的意义。

教育赋能,三航知识润苗乡
“航天事业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家高科技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实践队为当地青少年开展三航科普、“两弹一星”精神宣讲、推广普通话等系列活动。

在融水中学,实践队与融水中学党委书记、校长何培源,副校长赵光兵等相关老师共同举行“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揭牌暨“荣誉结对帮扶计划”启动仪式,建立“1名大学生结对5名高中生”长效结对帮扶,聚焦学业指导、生涯规划与资源对接,通过线上线下联动方式,为苗乡学子提供从学科答疑到高校认知的全周期支持。活动中,实践队以可回收火箭、嫦娥六号等前沿科技知识为例,深入浅出地讲解三航领域的创新成果,介绍学校基本情况,并组织结对小组开展 “面对面答疑”交流活动,为后续长期线上帮扶筑牢根基。


在香粉乡中心小学和苗家小镇,实践队则化身知识传递者,为孩子们精心打造了生动有趣的三航科普课堂。队员们运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向孩子们介绍天宫空间站等航天知识,通过钱学森等科学家的赤子故事,让孩子们感受科研工作者攻坚克难的精神。“小火箭,大梦想”,队员们带领孩子们动手折纸飞机、纸火箭,制作并放飞水火箭,在孩子们心中播撒航天梦想的种子。




产业调研,乡村振兴绘新篇
“产业振兴是激发乡村内生发展动力的源泉,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实践队走访了五家特色企业、两家文旅产业和一处生产基地,通过实地考察、座谈交流、亲身体验等方式深入调研当地产业发展状况。
特色企业:创新驱动乡村振兴。在融水悦创农业有限公司,实践队体验产品制作、品尝草珊瑚茶,感受中医药文化;广西蒙方兴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螺蛳粉”全产业链,日发货 20 吨,在降本增效中提升员工待遇;瑞兴木业凭借17条自动化流水线,吸纳 900 余人就业,推动产业转型;柳州冠姚食品有限公司近万平厂房日产能达2200 吨,产品畅销全国;广西禾美生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创新中小学自助餐模式,其全链条农业生态体系获赞,该模式有望推广助力教育发展。这些企业兼具社会担当与地域特色,在推动乡村振兴中成果显著且积极探索前沿技术融合,队员们收获颇丰,切实体验的同时,也结合专业知识沉浸式实践、深度交流并为企业发展建言献策。






文旅融合:生态与扶贫双赢。实践队深入老君洞、双龙沟,以青年视角探寻文旅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创新途径。老君洞以徐霞客文化为底蕴,结合钟乳石奇观打造沉浸式体验,还有红色遗址,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家国情怀的有机汇聚激发参与者兴趣。双龙沟通过“旅游+合作社+扶贫”创新模式,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梦呜苗寨让易地搬迁群众白天工作、夜晚演出,“就业+文化传承”复合模式,拓宽了文旅发展思路。


林下经济:因地制宜促发展。在盘荣村,队员们调研林下经济,了解“香杉木+林下中药材”复合种植模式,了解学校对当地产业的帮扶成效。在草珊瑚茶馆,队员们与镇、村干部座谈,聆听了当地移风易俗相关创新举措,并探讨了进一步推进措施。在这里,队员们深刻体会到盘荣村因地制宜的发展智慧,并感悟到以文化和产业协同发展的乡村振兴战略。

文化传承,非遗匠心传薪火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队深入苗族刺绣非遗传承馆、拜访苗族织锦传承人唐巧英老师、参观雨卜村苗服博物馆。队员们见到了百鸟衣等精美作品,了解到苗服百年发展历史,更看到了传承人在创新方面的努力;同时,在与传承人交谈中也了解到当前非遗文化面临的困境,例如苗绣市场饱和、竞争压力大、不够创新;织锦传承人严重不足等,队员们积极建言献策,提出了依托短视频平台构建数字化传播矩阵、保留数字化档案等方案,以青年视角和创新方式为非遗文化传承贡献力量。



实践队以红色为魂,汲取奋进力量;以教育为笔,绘就三航梦想;以产业为纸,书写发展新篇,以文化为墨,传承非遗薪火。实践队用青春脚步丈量乡村振兴之路,以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让青春在服务基层的广阔天地间绽放出绚丽之花。
(文字:易子锋 杨力豪 徐怡璇 秦晋 李奇峰 图片:薛弘德 王蓉 审核:范翔 袁源 陈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