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如白驹过隙,在西工大附中为期一个月的跟岗学习时光已接近尾声,附中生机勃勃的校园,学生孜孜不倦的景象,老师风雨兼程的背影…定格成一张张照片浮现在脑海里,意味深长,令人受益匪浅。
校园篇—人文荟萃,藏龙卧虎
走进西工大附中,一栋办公楼,两个操场,三栋教学楼,配备齐全的功能室,就是这所学校所有的建筑。校园占地面积虽不足五十亩,却容纳了4700多名学生,200多名老师。跟想象中气派、宏伟的名校环境虽然有些偏差,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校内绿化植被郁郁葱葱,随处可见有教育意义的标语,宣传柜窗、板报内容定期更新,校园文化建设的气息扑鼻而来。
就在这样的方寸之地,附中人秉承“重德博学,充实创新”的校训携手并进,送走了一批批莘莘学子之后又迎来一批批风华少年,从1971年成立至今,屡次创造奇迹,中考、高考成绩连年位居陕西省第一,可谓人文荟萃,藏龙卧虎。
学生篇—好学不倦,德才兼备
西工大附中的学生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这就是学生该有的样子”,每位学生每天都身穿校服,没有奇装异服,没有名牌攀比,只有朴实的着装,阳光活泼的脸庞。
每天早上从七点30开始到下午六点半放学,在教室总能看到勤奋学习的背影,他们课堂上积极主动、自信大方,回答问题时的侃侃而谈让人见识了学霸们的强大逻辑思维。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西工大附中学生除了在课上状态投入,课后还会补充大量的练习,学校将每天下午最后一节作为大练习课,学生每天都会总结、归纳、检测所学知识。在这里考试已经是教学常态,以考代练,七、八年级至少有四次考试,九年级每两个星期一次模拟考,学生们早已在沙场上练就了强大的心里素质和考试技巧。
西工大附中的学生不仅在学习上表现优异,其他素质技能也不落下。校园社团活动丰富多彩,排球社团、乒乓球社团、拉拉操社团、话剧社、辩论社等社团活动热火朝天,每到大课间,社团的成员们就会到各自的阵营集合训练,平时稳扎稳打,遇到比赛时便能轻松应战,载誉而归。
教师篇—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每次谈及西工大附中的老师们,罗毅副校长总是语重心长的说:“看到我们老师每天风雨兼程的背影,我心中充满了感激。”西工大附中老师这个群体是一支“能打仗、打硬仗、打胜仗”的队伍。每天八点前,在学校里总能看到老师们步履匆匆的身影,不管有没有早课,八点钟之前全体老师必须到校。语文、英语老师七点半已经在各班教读、讲课了。八点之后走在校园里,不会看到闲庭漫步的身影,只听到琅琅书声回荡在校园。
课间走进办公室,也没有闲谈聊天,只看到老师们改作业、备课的专注表情和辅导学生的热情笑脸。直到六点半学生放学后,才陆续离开学校。
西工大附中人“打团体仗”的概念和工作的高效率在备课组集体备课和考试方面提现得淋漓尽致。备课组在开学初便分配给组员各自的课时任务,包括每一个章节的教案、课后练习、单元检测、培优资料等,都有明确的分工。每周进行一次集体备课组会议,对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探讨对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探讨,大家群策群力,紧密配合,既能提高工作效率,又能提高教学效益。
“试卷不过夜,明天就讲解。”的习惯让他们的试卷批改、质量分析工作变得异常高效。考试结束后,各备课组随即分配考试任务,老师们必须当天批改完成,紧接着教务主任及干事们马不停蹄的将学生的各项指标分析、老师的教学成绩分析以报表形式清晰的展现出来,次日早晨准时送达校长办公室。
也许有人会说老师们这样高强度的工作是因为民办学校老师的工资高、竞争大,这是常理。但是我在西工大附中老师身上感受到更多的是他们静下心专注做教育的精神,他们对学生的爱,对学生的极度负责。西工大附中优异成绩的取得也正是他们争分夺秒,惜时如金,一步一个脚印拼出来的。
管理篇—求真务实,追求卓越
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背后必定有一支优秀的团队领导者。我将在西工大附中行政管理跟岗最大的收获总结成16个字:提前规划,分工明确,精细管理,落实到位。西工大附中领导求真务实的作风,亲力亲为的作风令我印象深刻。他们对于学校整个学年拟开展的活动都有提前、全盘的规划。
比如:每年春季学期会有省市级的教学赛课,学校要求老师们在秋季都要完成个人公开课,并提前选好苗子,进行录课并在备课组内反复磨课,到春季学期有比赛时老师们早已就轻驾熟,自然能应付自如。
西工大的行政领导不多,但是每位领导都在各自的岗位上监督、执行到位。“既然决定做一件事情,我们就要把它做好,做出效果,否则就是浪费时间。”附中的教务处赵露主任斩钉截铁地说道。领导对教师有一颗敬畏之心,要求老师做到的领导肯定先做到,老师们自然是心服口服,不辞劳苦。
正如罗校长总结的这段话:“口号不响,脚步铿锵;理念不多,成绩斐然。” 寒暑更迭,唯一不变的是这所根植于底蕴深厚的古都名校披荆斩棘的决心和勇往直前的信念。
很庆幸自己能乘着国家教育精准扶贫的东风,带着县教育局和学校的信任以及嘱托,参加此次跟岗培训。培训是短暂的,但收获是长久的。与其说是结束不如说是开始,通过此次学习让我看到了自身的差距,站在崭新的平台重新审视自己,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希望能把所学的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形。